-
自我評估風險
-
腸胃瘜肉
-
胃部疾病
-
腸道疾病
-
腸鏡檢查準備
-
胃鏡檢查準備
-
腸胃健康錦囊
-
-
大腸瘜肉(Colon Polyp)
腸道瘜肉源於腸道內的細胞出現增生,大部分大腸癌的演變過程是由瘜肉開始,不過並非所有大腸瘜肉都會演變成癌症。當中較為常見有腺瘤性瘜肉 ( Adenomatous Polyp ),可於十至十五年時間逐漸演變成高度細胞病變而其癌變風險則取決於瘜肉大小和細胞形態。
胃瘜肉(Gastric Polyp)
於胃壁黏膜長出的瘜肉,大多數是良性,亦不一定引起徵狀,較常見的胃瘜肉包括胃底腺瘜肉、增生性瘜肉和腺瘤性瘜肉。但因部份胃瘜肉可能是癌變前期,或伴隨其他與胃癌相關的細胞變異,故亦建議切除瘜肉作進一步化驗。
-
胃癌(Stomach Cancer)
胃癌在香港常見癌症之中排第六位。根據本港2018年的數據顯示,該年度錄得胃癌新症接近1300宗(佔癌症新症總數的3.8%),並於癌症死亡率中位列第六。
當胃壁細胞出現不受控的增生,就會形成胃癌,最常見為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詳細內文…]
胃酸倒流(GERD)
「胃食道反流性疾病」,俗稱胃酸倒流,是一種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指胃酸或已輸送至胃部的食物不尋常地逆流至食道,繼而刺激甚至損害食道黏膜,嚴重者更可倒流至聲帶或肺部。
情況輕微的患者會出現間歇反酸或胸口灼熱(火燒心),嚴重的話可引起糜爛性食道炎、食道潰瘍等併發症,甚至增加食道癌的風險 [詳細內文…]
-
大腸癌 ( Colorectal Cancer )
以醫管局最新公佈的資料顯示,大腸癌位列男性第一位、女性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年紀愈大患上大腸癌的機會便愈高,特別是50歲以上的人士更要加倍注意 [詳細內文…]
炎症性腸疾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主要分為兩大種類: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意思指身體免疫系統自我攻擊消化道細胞,使患者消化道反覆出現發炎和潰瘍。男性女性也有機會患上此病症,可於童年、青少年或 20-40歲期間發病 [詳細內文…]
-
大腸鏡檢查準備
大腸鏡檢查(Colonoscopy),又俗稱腸鏡。在檢查過程中,醫生會檢查範圍由肛門至盲腸的整段大腸(下消化道)黏膜,即包括肛門、直腸、結腸各部位、盲腸及迴腸末端。
檢查前有甚麼需要準備?
乙狀結腸鏡檢查準備
乙狀結腸鏡檢查(Sigmoidoscopy)原理與大腸鏡相同,內視鏡由肛門慢慢進入乙狀結腸,檢查範圍主要是整條大腸的一半,即包括肛門、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下半部。
檢查前有甚麼需要準備?
-
胃內窺鏡檢查準備
胃內窺鏡檢查(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OGD),俗稱「照胃鏡」,經由口腔、喉嚨放入上消化道檢查,檢視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內壁是否有瘜肉、潰瘍等狀況,並可抽取組織進行幽門螺旋菌快速測試,或視乎病人情況進行止血、切除瘜肉。
若出現火燒心、吞嚥困難、持續嘔吐、上腹痛等腸胃不適,應接受胃鏡檢查。檢查前有甚麼準備?
膠囊內視鏡檢查準備
病人需吞服一粒體積如膠囊般大小的鏡頭,之後會隨着腸臟蠕動前進,沿途於消化道拍攝約5萬張照片,並將影像以無線方式傳送至體外的記錄儀。
透過膠囊內視鏡,醫生可直接觀察消化道內的狀況,有助診斷腸胃疾病,例如炎症性腸病、隱性出血等,在檢查後自然排出體外。檢查前有甚麼準備?
-
飲食清淡多菜少肉
腸胃疾病成因大多跟飲食息息相關,因此奉行健康飲食習慣,能有效預防出現癌症病變,亦可減輕其他腸胃疾病如炎症、瘜肉、痔瘡等出現的機會。
- 減少進食紅肉、加工醃製食物和炸物;
- 增加攝取膳食纖維,多吃發酵食物;
- 避免煙酒,預防損害消化系統導致胃炎和食道炎。
補充腸道內的「好細菌」
服食益生菌補充劑(Probiotic),有助穩定腸道酸鹼度,提升整體免疫力,以抵抗不良的微生物;同時亦可製造物質抑制「壞細菌」的生長,尤其在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圈受到擾亂時(如服用抗生素或生病後),可協助其回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