瘜肉是肠胃壁内的细胞增生,肠道和胃壁内各有不同类型的大肠瘜肉和胃瘜肉,存在于肠胃内的时间愈长,演变成恶性的风险愈高。现时,可分别透过肠镜检查或胃内窥镜检查发现肠胃瘜肉,并将其切除并送往化验,以检查瘜肉是否有癌变风险。
大肠瘜肉(Colon Polyp)
大肠瘜肉源于肠道内的细胞出现增生,虽然并非所有大肠瘜肉都会演变成癌症,但因在外观上难以辨别,若于内窥镜检查期间发现瘜肉,医生大多建议及早将其切除并送往化验,以策安全。
大肠瘜肉成因
在现代生活习惯、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下,部分人士的肠壁细胞容易出现异常增生。以下原因会增加患上大肠瘜肉的机会︰
- 年龄增长
-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 少菜多肉,进食过量含饱和脂肪的食物、烧烤食物或加工肉类
- 吸烟、酗酒、缺乏运动
- 大肠瘜肉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 家族近亲曾患大肠癌,或有遗传性瘜肉症侯群
大肠瘜肉一定会演变成大肠癌吗?
研究显示,大部分大肠癌个案的演变过程是由瘜肉开始,不过并非所有大肠瘜肉都会演变成癌症。
当中较为常见的腺瘤性瘜肉 ( Adenomatous Polyp ),可于十至十五年时间逐渐演变成高度细胞病变,甚至大肠癌;而其癌变风险则取决于:
1. 瘜肉大小(直径达一厘米或以上)
2. 瘜肉细胞形态(由较低风险排列至较高风险)︰
有癌变风险的瘜肉,存在于肠道内的时间愈长,演变成恶性的风险愈高。因此要把握前期的黄金十年,定期接受大肠镜检查,及早发现瘜肉并在检查过程中即时切除,减低患大肠癌风险。
胃瘜肉(Gastric Polyp)
于胃壁黏膜长出的瘜肉,大多数是良性,亦不一定引起征状。但因部份胃瘜肉可能是癌变前期,或伴随其他与胃癌相关的细胞变异,故亦建议切除瘜肉作进一步化验。
以下三类为较常见的胃瘜肉︰
1. 胃底腺瘜肉(Fundic Gland Polyp)
胃底腺瘜肉是胃部最常见的瘜肉,占超过五成个案,多长在胃底(Fundus,胃腔上方向上隆起的空间)或胃体(Gastric Body,胃腔中间主体)的上半部。较常见于女性,并与长期服用胃药“质子泵抑制药”(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有关。
这类瘜肉属于良性,亦较少增加癌变的风险,一般不用急需切除。若瘜肉直径大于一厘米,或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有关,则建议尽快切除作病理化验。
2. 增生性瘜肉(Hyperplastic Polyp)
增生性瘜肉可长于胃腔任何位置,多发现于中年或更年长人士,亦与幽门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及慢性胃炎有莫大关系。
增生性瘜肉的癌变风险较胃底腺瘜肉高,若直径超过一厘米,或呈带蒂状(pedunculated),则有更高风险。治疗方面,除了清除幽门螺旋桿菌及切除瘜肉,亦应定期安排胃镜检查以作跟进。
3. 腺瘤性瘜肉(Adenomatous Polyp)
腺瘤性瘜肉约占胃瘜肉一成个案,是三种瘜肉当中癌变风险最高的,并与幽门螺旋桿菌及其可能引发的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肠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息息相关。
正常胃黏膜细胞除了分泌酸性胃液作消化用途,同时亦会分泌黏液防止胃壁受胃酸侵蚀。胃部长期发炎则可导致胃黏膜细胞出现变异,变得像负责吸收养份的肠道细胞(即 “肠化生” ),失去保护胃壁的功能。若变异情况不受控,便有机会演变成胃癌。
故此,一旦于胃镜检查中发现腺瘤性瘜肉,切除瘜肉后,亦应于胃腔其他位置抽取组织,排除胃黏膜细胞已出现癌变的可能,并进行幽门螺旋桿菌测试。医生会按测试结果处方相应药物治疗,并根据细胞化验报告安排病人定期作胃镜覆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