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评估风险
-
肠胃瘜肉
-
胃部疾病
-
肠道疾病
-
肠镜检查准备
-
胃镜检查准备
-
肠胃健康锦囊
-
-
大肠瘜肉(Colon Polyp)
肠道瘜肉源于肠道内的细胞出现增生,大部分大肠癌的演变过程是由瘜肉开始,不过并非所有大肠瘜肉都会演变成癌症。当中较为常见有腺瘤性瘜肉 ( Adenomatous Polyp ),可于十至十五年时间逐渐演变成高度细胞病变而其癌变风险则取决于瘜肉大小和细胞形态。
胃瘜肉(Gastric Polyp)
于胃壁黏膜长出的瘜肉,大多数是良性,亦不一定引起征状,较常见的胃瘜肉包括胃底腺瘜肉、增生性瘜肉和腺瘤性瘜肉。但因部份胃瘜肉可能是癌变前期,或伴随其他与胃癌相关的细胞变异,故亦建议切除瘜肉作进一步化验。
-
胃癌(Stomach Cancer)
胃癌在香港常见癌症之中排第六位。根据本港2018年的数据显示,该年度录得胃癌新症接近1300宗(占癌症新症总数的3.8%),并于癌症死亡率中位列第六。
当胃壁细胞出现不受控的增生,就会形成胃癌,最常见为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详细内文⋯]
胃酸倒流(GERD)
「胃食道反流性疾病」,俗称胃酸倒流,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指胃酸或已输送至胃部的食物不寻常地逆流至食道,继而刺激甚至损害食道黏膜,严重者更可倒流至声带或肺部。
情况轻微的患者会出现间歇反酸或胸口灼热(火烧心),严重的话可引起糜烂性食道炎、食道溃疡等併发症,甚至增加食道癌的风险 [详细内文⋯]
-
大肠癌 ( Colorectal Cancer )
以医管局最新公布的资料显示,大肠癌位列男性第一位、女性第二位最常见的癌症;年纪愈大患上大肠癌的机会便愈高,特别是50岁以上的人士更要加倍注意 [详细内文⋯]
炎症性肠疾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主要分为两大种类: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属于自体免疫性疾病,意思指身体免疫系统自我攻击消化道细胞,使患者消化道反覆出现发炎和溃疡。男性女性也有机会患上此病症,可于童年、青少年或 20-40岁期间发病 [详细内文⋯]
-
大肠镜检查准备
大肠镜检查(Colonoscopy),又俗称肠镜。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检查范围由肛门至盲肠的整段大肠(下消化道)黏膜,即包括肛门、直肠、结肠各部位、盲肠及迴肠末端。
检查前有什么需要准备?
乙状结肠镜检查准备
乙状结肠镜检查(Sigmoidoscopy)原理与大肠镜相同,内视镜由肛门慢慢进入乙状结肠,检查范围主要是整条大肠的一半,即包括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下半部。
检查前有什么需要准备?
-
胃内窥镜检查准备
胃内窥镜检查(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OGD),俗称“照胃镜”,经由口腔、喉咙放入上消化道检查,检视食道、胃及十二指肠内壁是否有瘜肉、溃疡等状况,并可抽取组织进行幽门螺旋菌快速测试,或视乎病人情况进行止血、切除瘜肉。
若出现火烧心、吞嚥困难、持续呕吐、上腹痛等肠胃不适,应接受胃镜检查。检查前有什么准备?
胶囊内视镜检查准备
病人需吞服一粒体积如胶囊般大小的镜头,之后会随着肠臟蠕动前进,沿途于消化道拍摄约5万张照片,并将影像以无线方式传送至体外的记录仪。
透过胶囊内视镜,医生可直接观察消化道内的状况,有助诊断肠胃疾病,例如炎症性肠病、隐性出血等,在检查后自然排出体外。检查前有什么准备?
-
饮食清淡多菜少肉
肠胃疾病成因大多跟饮食息息相关,因此奉行健康饮食习惯,能有效预防出现癌症病变,亦可减轻其他肠胃疾病如炎症、瘜肉、痔疮等出现的机会。
- 减少进食红肉、加工腌製食物和炸物;
- 增加摄取膳食纤维,多吃发酵食物;
- 避免烟酒,预防损害消化系统导致胃炎和食道炎。
补充肠道内的“好细菌”
服食益生菌补充剂(Probiotic),有助稳定肠道酸碱度,提升整体免疫力,以抵抗不良的微生物;同时亦可製造物质抑制“坏细菌”的生长,尤其在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圈受到扰乱时(如服用抗生素或生病后),可协助其回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