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常被轻视为普通都市病,不少人视消化不良、胃痛作常态,以为服食成药便能痊癒。其实胃部疾病涉及的范围广泛,诊断和治疗方法亦不同,包括:胃癌、食道癌、幽门螺旋桿菌感染、胃酸倒流、上消化道溃疡或炎症、胃食道静脉曲张、幽门狭窄和横膈膜裂孔疝气。
部分胃病如初期胃癌,没有明显症状,容易延误诊治。透过胃镜检查上消化道内各器官,包括食道、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健康状况,可清楚观察以下的胃部疾病︰
胃癌(Stomach Cancer)
胃癌在香港常见癌症之中排第六位。根据本港2018年的数据显示,该年度录得胃癌新症接近1300宗(占癌症新症总数的3.8%),并于癌症死亡率中位列第六,有687人因胃癌而死亡。
食道癌(Oesophageal Cancer)
食道是从咽喉连接至胃部的肌肉管道,长约25至30厘米;本身没有消化食物的功用,主要透过食道壁肌肉的蠕动,将已吞嚥的食物传送到胃部以作消化。
当食道的上皮细胞因基因变异而不受控地生长,甚至侵略附近组织,就会形成恶性肿瘤,即是食道癌。
幽门螺旋桿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
幽门螺旋桿菌是唯一能于胃酸中存活的细菌,可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内。胃酸的酸碱度一般低于pH2,几乎没有细菌可生存在其中。但幽门螺旋桿菌可分泌酵素,减弱胃酸的杀菌作用,从而逃过攻击继而破坏胃黏膜,引致胃部及十二指肠出现慢性发炎或溃疡。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亦将幽门螺旋桿菌界定为可引致胃癌的「第一类致癌物」── 即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
上消化道溃疡、炎症(Peptic Ulcer Disease / Esophagitis / Gastritis / Duodenitis)
当消化道内壁的保护性黏液与胃酸比例失衡,上消化道(食道、胃部及十二指肠)的黏膜就会因被胃酸侵蚀而形成伤口,引致溃疡。根据溃疡所在位置,可命名为︰食道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上消化道瘜肉(Upper Gastrointestinal Polyps)
上消化道各部位(食道、胃部及十二指肠)均可出现瘜肉,当中以胃瘜肉居多,而最常见的是胃底腺瘜肉(Fundic Gland Polyp),大多数为良性,亦不一定引起征状。但因部份胃瘜肉,包括增生性瘜肉(Hyperplastic Polyp)及腺瘤性瘜肉(Adenomatous Polyp)可能是癌变前期,或伴随其他与胃癌相关的细胞变异,故亦建议透过胃镜检查切除瘜肉,并作进一步化验。
胃酸倒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胃食道反流性疾病」,俗称胃酸倒流,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指胃酸或已输送至胃部的食物不寻常地逆流至食道,继而刺激甚至损害食道黏膜,严重者更可倒流至声带或肺部。
胃食道静脉曲张(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胃食道静脉曲张(又称胃食道静脉瘤)最常见是由肝硬化引致,源于肝臟细胞硬化,对肝门静脉形成压力,阻碍血液流动至心臟;血液滞留于肝门静脉,并逐渐延伸至胃底静脉及食道末端静脉,血管壁因充血而膨胀,造成食道及胃静脉曲张。
幽门狭窄(Pyloric Stenosis)
幽门是位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肌肉,负责控制食物于胃部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液体、胃酸和其他物质需先于胃部完成消化程序,通过幽门,才进入十二指肠作进一步消化吸收。当幽门肌肉变厚,便会令管道变窄(即幽门狭窄),食物因难以蠕动到十二指肠而滞留于胃部。
横膈膜 / 食道裂孔疝气(Hiatal Hernia)
横膈膜是一层骨骼肌薄膜,将胸腔与腹腔分开,结构上本身存有裂孔(Hiatus),以供人体主要血管及食道通过。正常情况下,胃食道接口(即食道下端与胃部的连接处)及整个胃部应处于横隔膜以下的腹腔,若横隔膜因病变而变得薄弱、鬆弛,腹腔压力一旦上升并往上挤,该组器官就会沿着脆弱处被推至横隔膜上方的胸腔,即是横隔膜疝气。严重者,肺部不断被挤压至胸腔的内臟压迫,引致呼吸困难;同时,肠臟亦容易因受压而导致缺血、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