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异常揭可致癌胆囊瘜肉

分类: 最新文章 标签: 肝臟超聲波, 膽囊瘜肉, 電腦掃描

Anthony 一向自诩甚少病痛,所以即使年届40岁,亦从未做过较全面的身体检查。直至最近家人打算接受体检,建议他不如一同检查,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当验身报告结果出炉,医生发现Anthony的血压指数偏高,但以他的年龄而言情况属异常,加上验血报告显示他的肝指数比一般人高,因此转介他接受肝臟超声波检查及肝臟电脑扫描作详尽检查,结果医生观察到他的胆囊内壁长了胆囊瘜肉 (Gallbladder polyp)。

甚么是胆囊瘜肉?

我们经常听闻大肠瘜肉胃瘜肉,那么胆囊瘜肉又是甚么?此症患者其实鲜有病征,所以通常是照腹部超声波时偶然发现的。但原来胆囊瘜肉是很常见的胆管系统疾病,估计有3-7%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胆囊瘜肉,只是「唔照唔会知」。胆囊瘜肉有不同类型,有些可能会变癌,因此,必须寻求专业意见,不能掉以轻心。

胆囊瘜肉是在黏膜层上增生的组织,与大众普遍较熟悉的大肠瘜肉一样,不是所有胆囊瘜肉都会变成癌症,一旦发现,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1. 瘜肉的类型
  2. 瘜肉的大小

三大胆囊瘜肉类型

胆囊瘜肉主要有「胆固醇沉积」、「胆囊腺肌增生」和「腺瘤」三类。

胆固醇沉积

其中以胆固醇沉积最为普遍,占整体胆囊瘜肉6-7成,患者多为40至50岁多的人士。一般相信,胆固醇沉积是因为身体的胆固醇代谢失调,以致胆固醇结晶附在胆囊壁的黏膜上,形成一粒粒突起物。有约65%胆固醇沉积是多发的,多数少于10毫米。同时,在被剖开胆囊中会见到一点点约1毫米的黄点,就像士多啤梨似的。然而,胆固醇沉积型的胆囊瘜肉与血清的胆固醇水平没有明显相关性。这类瘜肉由于不是细胞增生做成,所以不会随时间生长,不会变癌。

胆囊腺肌增生

胆囊腺肌增生是继胆固醇沉积类型后最普遍的,有近25%,常见于50岁以上的妇女。这种瘜肉是因为胆囊内壁黏膜的上皮组织增生,陷入肌肉层内而形成。一般认为胆囊腺肌增生是良性的,但有癌变风险;有研究更指这种瘜肉是癌前病变。

腺瘤

腺瘤是胆囊内壁的腺细胞异常增生而成,约占整体胆囊瘜肉中4-8%,本身被归类为良性,但其体积大小十分关键。有研究发现,有约1/4大于1厘米的胆囊腺瘤会变为恶性;若果腺瘤大于12毫米,则肯定带有癌细胞。因此,患者多数要接受胆囊切除手术,防止瘜肉恶化。

还有其他胆囊瘜肉种类,包括炎性瘜肉、纤维性瘜肉、肉芽组织瘜肉、淋巴性瘜肉等,均属良性。

诊断难以察觉的胆囊瘜肉

若发现胆囊病变,现时主要以非入侵性的超声波造影检查,准确度超过9成,即使是小至1-2毫米的胆囊结石或瘜肉都可以被验出。同时,超声波是监察胆囊瘜肉是否有变化的重要工具。

不过现时透过超声波、电脑扫描或磁力共振等造影检查,难以确知瘜肉的类型,因此,瘜肉的大小和变化便成了是否需要治疗的关键。如检查发现瘜肉小于1厘米,需要每半年至一年一次的密切监察;但瘜肉长达1厘米或以上,已属癌变的风险因素;甚至大于2厘米,有很大机会是癌症,一般会建议患者接受手术切除。

胆囊切除手术

若果发现有需要切除瘜肉,一般需要利用腹腔镜,以微创方式将整个胆囊切除。

术后注意事项

协助消化油脂的胆汁是由肝臟分泌,之后储存于胆囊,并将其送到消化道。胆囊被切除后,肝臟分泌的胆汁会直接流入肠道,初期有机会削弱消化油脂的能力,引起轻微消化不良或腹泻。术后初期不宜吃太过油腻的食物,而身体通常会在数星期内慢慢适应而回復正常。


所有资讯只供参考,并非治疗建议,医专荟并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疑问,请向专业医护人员查询。
医专荟热线:(852) 9699 1330
电邮:info@medicinone.com

立即查询
立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