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疾病

胃病常被輕視為普通都市病,不少人視消化不良、胃痛作常態,以為服食成藥便能痊癒。其實胃部疾病涉及的範圍廣泛,診斷和治療方法亦不同,包括:胃癌食道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酸倒流上消化道潰瘍或炎症胃食道靜脈曲張幽門狹窄橫膈膜裂孔疝氣

部分胃病如初期胃癌,沒有明顯症狀,容易延誤診治。透過胃鏡檢查上消化道內各器官,包括食道、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健康狀況,可清楚觀察以下的胃部疾病︰

胃癌(Stomach Cancer)

胃癌在香港常見癌症之中排第六位。根據本港2018年的數據顯示,該年度錄得胃癌新症接近1300宗(佔癌症新症總數的3.8%),並於癌症死亡率中位列第六,有687人因胃癌而死亡。

了解其成因及症狀

食道癌(Oesophageal Cancer)

食道是從咽喉連接至胃部的肌肉管道,長約25至30厘米;本身没有消化食物的功用,主要透過食道壁肌肉的蠕動,將已吞嚥的食物傳送到胃部以作消化。

當食道的上皮細胞因基因變異而不受控地生長,甚至侵略附近組織,就會形成惡性腫瘤,即是食道癌。

了解其成因及症狀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

幽門螺旋桿菌是唯一能於胃酸中存活的細菌,可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內。胃酸的酸鹼度一般低於pH2,幾乎沒有細菌可生存在其中。但幽門螺旋桿菌可分泌酵素,減弱胃酸的殺菌作用,從而逃過攻擊繼而破壞胃黏膜,引致胃部及十二指腸出現慢性發炎或潰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亦將幽門螺旋桿菌界定為可引致胃癌的「第一類致癌物」── 即對人體有明確致癌性的物質。

了解其成因及症狀

上消化道潰瘍、炎症(Peptic Ulcer Disease / Esophagitis / Gastritis / Duodenitis)

當消化道內壁的保護性黏液與胃酸比例失衡,上消化道(食道、胃部及十二指腸)的黏膜就會因被胃酸侵蝕而形成傷口,引致潰瘍。根據潰瘍所在位置,可命名為︰食道潰瘍、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

了解其成因及症狀

上消化道瘜肉(Upper Gastrointestinal Polyps)

上消化道各部位(食道、胃部及十二指腸)均可出現瘜肉,當中以胃瘜肉居多,而最常見的是胃底腺瘜肉(Fundic Gland Polyp),大多數為良性,亦不一定引起徵狀。但因部份胃瘜肉,包括增生性瘜肉(Hyperplastic Polyp)腺瘤性瘜肉(Adenomatous Polyp)可能是癌變前期,或伴隨其他與胃癌相關的細胞變異,故亦建議透過胃鏡檢查切除瘜肉,並作進一步化驗。

了解其成因及症狀

胃酸倒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胃食道反流性疾病」,俗稱胃酸倒流,是一種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指胃酸或已輸送至胃部的食物不尋常地逆流至食道,繼而刺激甚至損害食道黏膜,嚴重者更可倒流至聲帶或肺部。

了解其成因及症狀

胃食道靜脈曲張(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胃食道靜脈曲張(又稱胃食道靜脈瘤)最常見是由肝硬化引致,源於肝臟細胞硬化,對肝門靜脈形成壓力,阻礙血液流動至心臟;血液滯留於肝門靜脈,並逐漸延伸至胃底靜脈及食道末端靜脈,血管壁因充血而膨脹,造成食道及胃靜脈曲張。

了解其成因及症狀

幽門狹窄(Pyloric Stenosis)

幽門是位於胃和十二指腸之間的肌肉,負責控制食物於胃部進入十二指腸的過程。食物、液體、胃酸和其他物質需先於胃部完成消化程序,通過幽門,才進入十二指腸作進一步消化吸收。當幽門肌肉變厚,便會令管道變窄(即幽門狹窄),食物因難以蠕動到十二指腸而滯留於胃部。

了解其成因及症狀

橫膈膜 / 食道裂孔疝氣(Hiatal Hernia)

橫膈膜是一層骨骼肌薄膜,將胸腔與腹腔分開,結構上本身存有裂孔(Hiatus),以供人體主要血管及食道通過。正常情況下,胃食道接口(即食道下端與胃部的連接處)及整個胃部應處於橫隔膜以下的腹腔,若橫隔膜因病變而變得薄弱、鬆弛,腹腔壓力一旦上升並往上擠,該組器官就會沿着脆弱處被推至橫隔膜上方的胸腔,即是橫隔膜疝氣。嚴重者,肺部不斷被擠壓至胸腔的內臟壓迫,引致呼吸困難;同時,腸臟亦容易因受壓而導致缺血、壞死。

了解其成因及症狀

立即查詢
立即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