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瘜肉是甚麼?

瘜肉是腸胃壁內的細胞增生,腸道和胃壁內各有不同類型的大腸瘜肉和胃瘜肉,存在於腸胃內的時間愈長,演變成惡性的風險愈高。現時,可分別透過腸鏡檢查胃內窺鏡檢查發現腸胃瘜肉,並將其切除並送往化驗,以檢查瘜肉是否有癌變風險。

大腸瘜肉(Colon Polyp)

大腸瘜肉源於腸道內的細胞出現增生,雖然並非所有大腸瘜肉都會演變成癌症,但因在外觀上難以辨別,若於內窺鏡檢查期間發現瘜肉,醫生大多建議及早將其切除並送往化驗,以策安全。

大腸瘜肉

大腸瘜肉成因

在現代生活習慣、環境和遺傳因素影響下,部分人士的腸壁細胞容易出現異常增生。以下原因會增加患上大腸瘜肉的機會︰

  • 年齡增長
  •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 少菜多肉,進食過量含飽和脂肪的食物、燒烤食物或加工肉類
  • 吸煙、酗酒、缺乏運動
  • 大腸瘜肉或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 家族近親曾患大腸癌,或有遺傳性瘜肉症侯群

大腸瘜肉一定會演變成大腸癌嗎?

研究顯示,大部分大腸癌個案的演變過程是由瘜肉開始,不過並非所有大腸瘜肉都會演變成癌症。

當中較為常見的腺瘤性瘜肉 ( Adenomatous Polyp ),可於十至十五年時間逐漸演變成高度細胞病變,甚至大腸癌;而其癌變風險則取決於:

1. 瘜肉大小(直徑達一厘米或以上)

大腸瘜肉癌變過程
腺瘤性瘜肉可於十至十五年時間逐漸演變成高度細胞病變,甚至大腸癌。
(版權為醫專薈腸胃鏡檢查資訊中心所有)

2. 瘜肉細胞形態(由較低風險排列至較高風險)︰

大腸瘜肉形態風險
瘜肉細胞形態風險圖(由較低風險排列至較高風險)
(版權為醫專薈腸胃鏡檢查資訊中心所有)

有癌變風險的瘜肉,存在於腸道內的時間愈長,演變成惡性的風險愈高。因此要把握前期的黃金十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瘜肉並在檢查過程中即時切除,減低患大腸癌風險。

聯絡我們

胃瘜肉(Gastric Polyp)

於胃壁黏膜長出的瘜肉,大多數是良性,亦不一定引起徵狀。但因部份胃瘜肉可能是癌變前期,或伴隨其他與胃癌相關的細胞變異,故亦建議切除瘜肉作進一步化驗。

胃瘜肉分佈圖
於胃壁黏膜長出的瘜肉,大多數是良性,亦不一定引起徵狀。
(版權為醫專薈腸胃鏡檢查資訊中心所有)

以下三類為較常見的胃瘜肉︰

1. 胃底腺瘜肉(Fundic Gland Polyp)

胃底腺瘜肉是胃部最常見的瘜肉,佔超過五成個案,多長在胃底(Fundus,胃腔上方向上隆起的空間)或胃體(Gastric Body,胃腔中間主體)的上半部。較常見於女性,並與長期服用胃藥「質子泵抑制藥」(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有關。

這類瘜肉屬於良性,亦較少增加癌變的風險,一般不用急需切除。若瘜肉直徑大於一厘米,或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有關,則建議盡快切除作病理化驗。

2. 增生性瘜肉(Hyperplastic Polyp)

增生性瘜肉可長於胃腔任何位置,多發現於中年或更年長人士,亦與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及慢性胃炎有莫大關係。

增生性瘜肉的癌變風險較胃底腺瘜肉高,若直徑超過一厘米,或呈帶蒂狀(pedunculated),則有更高風險。治療方面,除了清除幽門螺旋桿菌及切除瘜肉,亦應定期安排胃鏡檢查以作跟進。

3. 腺瘤性瘜肉(Adenomatous Polyp)

腺瘤性瘜肉約佔胃瘜肉一成個案,是三種瘜肉當中癌變風險最高的,並與幽門螺旋桿菌及其可能引發的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腸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息息相關。

正常胃黏膜細胞除了分泌酸性胃液作消化用途,同時亦會分泌黏液防止胃壁受胃酸侵蝕。胃部長期發炎則可導致胃黏膜細胞出現變異,變得像負責吸收養份的腸道細胞(即「腸化生」),失去保護胃壁的功能。若變異情況不受控,便有機會演變成胃癌。

故此,一旦於胃鏡檢查中發現腺瘤性瘜肉,切除瘜肉後,亦應於胃腔其他位置抽取組織,排除胃黏膜細胞已出現癌變的可能,並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測試。醫生會按測試結果處方相應藥物治療,並根據細胞化驗報告安排病人定期作胃鏡覆檢。

聯絡我們

立即查詢
立即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