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瘜肉是甚麼?

大腸息肉成因及腸胃瘜肉類型|醫專薈腸胃鏡檢查資訊中心

胃瘜肉及大腸息肉成因是甚麼?大腸息肉和胃瘜肉的成因及類型各異,兩者皆有演變成惡性腫瘤的機會,需盡早處理。一文看懂胃瘜肉及大腸息肉成因和分別。

胃瘜肉及大腸息肉成因分析,如何保障胃腸道健康

胃瘜肉及大腸息肉成因是甚麼?大腸息肉和胃瘜肉的成因及類型各異,兩者皆有演變成惡性腫瘤的機會,需儘早處理。以下看懂胃瘜肉及大腸息肉成因和分別。

目錄

1.什麼是胃息肉

2.胃瘜肉的種類

2.1.1胃底腺息肉

2.1.2增生性息肉

2.1.3腺瘤性息肉

3.胃瘜肉的原因

3.1.1慢性胃部炎症

3.1.2家族性腺瘤息肉病

3.1.3長期服用某些胃藥

4.什麼是大腸息肉

5.大腸息肉成因分析

5.1.1肥胖

5.1.2家族病史

5.1.3飲食習慣

5.1.4個人習慣

6.大腸息肉種類

6.1.1增生性息肉

6.1.2腺瘤性息肉

7.預防胃瘜肉與大腸息肉方法

7.1.1正確的飲食結構

7.1.2不抽煙喝酒

7.1.3定期檢查

1.什麼是胃息肉

胃瘜肉是胃內膜形成的細胞團,大多數的胃瘜肉不會癌變,部分類型的胃息肉可能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還需通過胃鏡檢查瞭解胃瘜肉的類型,再對症治療。

2.胃瘜肉的種類

2.1.1胃底腺息肉

這是常見的良性胃瘜肉,小於1公分的胃息肉不用做什麼處理,超過1公分的表面胃瘜肉有潰瘍或者在胃底部,需切除以免情況惡化。如這類胃瘜肉超過20顆,大小不一,位置在胃底部,需再做進一步檢查和胃鏡追蹤。

2.1.2增生性息肉

另一種常見胃瘜肉是增生性息肉,屬於良性息肉粘膜表面伴有糜爛,大小超過1公分癌變的風險會增加。

2.1.3腺瘤性息肉

多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這類型的胃瘜肉無任何症狀,家族有性腺瘤息肉,有萎縮性胃炎,幽門桿菌感染的人士,要警惕腺瘤性息肉,它可能含有惡性細胞。建議保持每年規律的胃鏡檢查,防止息肉演化癌變成胃癌。

3.胃瘜肉的原因

3.1.1慢性胃部炎症

造成胃瘜肉常見的原因是胃粘膜受損,經過長年累月的刺激胃部,導致慢性胃炎,逐漸形成了胃息肉。增生性息肉大於1釐米則會增加癌變風險。腺瘤性息肉是胃瘜肉不太常見的類型,也是最容易癌變類型,胃鏡檢查發現可直接切除。

3.1.2家族性腺瘤息肉病

家族成員如果有這類疾病,有遺傳綜合征,患者引起的胃瘜肉則有可能癌變,因此要直接切除。

3.1.3長期服用某些胃藥

長期服用某些質子泵抑制劑,減少胃酸的人群,也容易產生胃瘜肉,通常較小。

4.什麼是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大腸壁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有少數的息肉在大腸的直腸段,也被稱為直腸息肉。大腸息肉分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發炎性息肉,大腸息肉成因不同。容易癌變的是腺瘤性息肉,50歲以上的民眾大多數是增生性或發炎性息肉,良性居多,癌變風險小。大腸息肉成因較多,需看個人情況。

5.大腸息肉成因分析

5.1.1肥胖

大腸息肉成因與肥胖息息相關,正常男性的腰圍應該低於90公分,正常女性腰圍低於80公分,脂肪不要過剩,因為肥胖者最為容易產生腺瘤息肉,這類大腸息肉成因會增加息肉演變成大腸癌的風險。

5.1.2家族病史

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的人群是大腸息肉成因之一,家族遺傳性大腸息肉容易高發腺瘤性息肉惡性癌變,面對這一大腸息肉成因,還需保持定期腸鏡檢查,早發現病灶早治療。

5.1.3飲食習慣

大腸息肉成因和飲食有密切聯繫,研究表明,如果在飲食上過多追求紅肉,攝入的纖維食物少,大腸息肉的增生率會增高。為此,關注大腸息肉成因的人士,自然懂得改善飲食習慣,多補充新鮮果蔬,多吃纖維食物,粗糧,白肉等。

5.1.4個人習慣

經常且長期抽煙,酗酒,也是大腸息肉成因之一,為避免大腸癌變的風險,不良的個人習慣還是要改變。

6.大腸息肉種類

6.1.1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發炎性息肉,大腸息肉成因是多年慢性腸炎引起,日後轉變惡性腫瘤的概率低,但要是大於0.5公分擔心癌變切除即可。

6.1.2腺瘤性息肉

大腸息肉成因和大腸息肉癌變有關系,腺瘤性息肉多數是家族遺傳史造成,癌變的風險較高,多半直接切除。

7.預防胃瘜肉與大腸息肉方法

7.1.1正確的飲食結構

消化道疾病包括腸胃,要預防胃瘜肉和大腸息肉的癌變,就要多注意調整飲食結構,大腸息肉成因與之相關,少吃高熱量、高蛋白質、油炸類或是精緻食物,每餐瓜果蔬菜均衡,菜多肉少,偶爾補充益生菌促進胃腸道健康。

7.1.2不抽煙喝酒

大腸息肉成因也與長期過度抽煙喝酒有一定聯繫,長年累月酗酒,抽煙的人士患胃瘜肉和大腸息肉的概率提高,甚至癌變的幾率也提高。

7.1.3定期檢查

建議年滿50歲以上的人群多胃腸鏡檢查,這是發現胃瘜肉和大腸息肉是否良性和癌變的重要檢查方式,早期檢查發現息肉還可通過手術切除,也能預防胃癌,腸癌。

大腸息肉成因和胃瘜肉成因對比下來都差不多,大家關注大腸息肉成因和胃息肉成因,日常調整飲食和生習慣,聽從醫生建議採取合適的治療方式,保持身體健康。

 

Recommended reading

大腸息肉成因及腸胃瘜肉類型|醫專薈腸胃鏡檢查資訊中心

胃瘜肉及大腸息肉成因是甚麼?大腸息肉和胃瘜肉的成因及類型各異,兩者皆有演變成惡性腫瘤的機會,需盡早處理。一文看懂胃瘜肉及大腸息肉成因和分別。

瘜肉是腸胃壁內的細胞增生,腸道和胃壁內各有不同類型的大腸瘜肉和胃瘜肉,存在於腸胃內的時間愈長,演變成惡性的風險愈高。現時,可分別透過腸鏡檢查胃內窺鏡檢查發現腸胃瘜肉,並將其切除並送往化驗,以檢查瘜肉是否有癌變風險。

大腸瘜肉(Colon Polyp)

大腸瘜肉源於腸道內的細胞出現增生,雖然並非所有大腸瘜肉都會演變成癌症,但因在外觀上難以辨別,若於內窺鏡檢查期間發現瘜肉,醫生大多建議及早將其切除並送往化驗,以策安全。

大腸瘜肉

大腸瘜肉成因

在現代生活習慣、環境和遺傳因素影響下,部分人士的腸壁細胞容易出現異常增生。以下原因會增加患上大腸瘜肉的機會︰

  • 年齡增長
  •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 少菜多肉,進食過量含飽和脂肪的食物、燒烤食物或加工肉類
  • 吸煙、酗酒、缺乏運動
  • 大腸瘜肉或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 家族近親曾患大腸癌,或有遺傳性瘜肉症侯群

大腸瘜肉一定會演變成大腸癌嗎?

研究顯示,大部分大腸癌個案的演變過程是由瘜肉開始,不過並非所有大腸瘜肉都會演變成癌症。

當中較為常見的腺瘤性瘜肉 ( Adenomatous Polyp ),可於十至十五年時間逐漸演變成高度細胞病變,甚至大腸癌;而其癌變風險則取決於:

1. 瘜肉大小(直徑達一厘米或以上)

大腸瘜肉癌變過程
腺瘤性瘜肉可於十至十五年時間逐漸演變成高度細胞病變,甚至大腸癌。
(版權為醫專薈腸胃鏡檢查資訊中心所有)

2. 瘜肉細胞形態(由較低風險排列至較高風險)︰

大腸瘜肉形態風險
瘜肉細胞形態風險圖(由較低風險排列至較高風險)
(版權為醫專薈腸胃鏡檢查資訊中心所有)

有癌變風險的瘜肉,存在於腸道內的時間愈長,演變成惡性的風險愈高。因此要把握前期的黃金十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瘜肉並在檢查過程中即時切除,減低患大腸癌風險。

聯絡我們

胃瘜肉(Gastric Polyp)

於胃壁黏膜長出的瘜肉,大多數是良性,亦不一定引起徵狀。但因部份胃瘜肉可能是癌變前期,或伴隨其他與胃癌相關的細胞變異,故亦建議切除瘜肉作進一步化驗。

胃瘜肉分佈圖
於胃壁黏膜長出的瘜肉,大多數是良性,亦不一定引起徵狀。
(版權為醫專薈腸胃鏡檢查資訊中心所有)

以下三類為較常見的胃瘜肉︰

1. 胃底腺瘜肉(Fundic Gland Polyp)

胃底腺瘜肉是胃部最常見的瘜肉,佔超過五成個案,多長在胃底(Fundus,胃腔上方向上隆起的空間)或胃體(Gastric Body,胃腔中間主體)的上半部。較常見於女性,並與長期服用胃藥「質子泵抑制藥」(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有關。

這類瘜肉屬於良性,亦較少增加癌變的風險,一般不用急需切除。若瘜肉直徑大於一厘米,或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有關,則建議盡快切除作病理化驗。

2. 增生性瘜肉(Hyperplastic Polyp)

增生性瘜肉可長於胃腔任何位置,多發現於中年或更年長人士,亦與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及慢性胃炎有莫大關係。

增生性瘜肉的癌變風險較胃底腺瘜肉高,若直徑超過一厘米,或呈帶蒂狀(pedunculated),則有更高風險。治療方面,除了清除幽門螺旋桿菌及切除瘜肉,亦應定期安排胃鏡檢查以作跟進。

3. 腺瘤性瘜肉(Adenomatous Polyp)

腺瘤性瘜肉約佔胃瘜肉一成個案,是三種瘜肉當中癌變風險最高的,並與幽門螺旋桿菌及其可能引發的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腸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息息相關。

正常胃黏膜細胞除了分泌酸性胃液作消化用途,同時亦會分泌黏液防止胃壁受胃酸侵蝕。胃部長期發炎則可導致胃黏膜細胞出現變異,變得像負責吸收養份的腸道細胞(即「腸化生」),失去保護胃壁的功能。若變異情況不受控,便有機會演變成胃癌。

故此,一旦於胃鏡檢查中發現腺瘤性瘜肉,切除瘜肉後,亦應於胃腔其他位置抽取組織,排除胃黏膜細胞已出現癌變的可能,並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測試。醫生會按測試結果處方相應藥物治療,並根據細胞化驗報告安排病人定期作胃鏡覆檢。

聯絡我們

立即查詢
立即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