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透過大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可全方位檢查腸道內璧,若發現大腸瘜肉,可即時切除並抽取其組織化驗,檢查是否有癌變風險。另外,潛伏在腸道內外的疾病,包括大腸癌、憩室炎、炎症性腸疾病;處於肛門位置的疾病包括肛裂和痔瘡也可一目了然︰
大腸癌 ( Colorectal Cancer )
- 位於結腸、直腸內的細胞持續出現變異而形成的癌病。若癌細胞繼續不受控地生長,可逐漸擴散和轉移至身體其他器官;
- 以2018年香港的新增個案計算,大腸癌位列男性第一位、女性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
- 年紀愈大患上大腸癌的機會便愈高,特別是50歲以上的人士更要加倍注意。
憩室炎(Diverticulitis)
- 當腸壁持續過度受壓、腸壁肌肉弱化,引致腸道內壁凹陷,形成囊袋組織(即大腸憩室);可在腸道任何位置出現,最常見於乙狀結腸。有別於瘜肉,大腸憩室與大腸癌並無直接關聯,但可能引致憩室出血或憩室炎等併發症。
炎症性腸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 主要分為兩大種類: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 潰瘍性結腸炎︰影響位置多位於大腸,炎症範圍呈現連續性,集中於淺層的腸道黏膜層。
- 克隆氏症︰可影響消化道從口腔到肛門的任何位置,最常見於迴腸末端和盲腸,炎症位置呈間斷性,但可深至整層腸壁,有機會引致瘺管併發症。
- 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意思指身體免疫系統自我攻擊消化道細胞,使患者消化道反覆出現發炎和潰瘍;
- 男性女性也有機會患上此病症,可於童年、青少年或 20-40歲期間發病。
痔瘡(Haemorrhoid)
- 由肛門及直腸末端黏膜下的平滑肌纖維、結締組織及血管形成。這些正常人體組織負責協調肛門閉合,防止糞便滲漏;若組織變得鬆弛、出現充血,就會形成痔瘡(可分為內痔及外痔)。持續變大或發炎的痔瘡,可引發不同徵狀,最常見為大便出血,但亦不能因此而忽視患有大腸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