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照腸鏡阻瘜肉演變成癌

分類: 最新文章 標籤: 大腸癌, 大便有血, 腸鏡檢查 作者: Medic In One

今年56歲的黃先生一向飲食作息正常,不過自年初開始有腹瀉問題,大便更帶黏液及有血,情況持續了一個月。起初他以為只是腸胃敏感或腸胃炎,自行服用坊間藥物醫治,幸得做護士的兒子提醒切勿輕視這些徵狀,勸黃先生盡快進行腸鏡檢查找出病因。經醫生檢查後,發現黃先生大腸有瘜肉,須立即切除,以免日後有機會演變成腸癌。

大腸癌在本港是常見的癌症之一,致命率僅次於肺癌,排在第二位 。可幸的是,大腸癌是少數可預防的癌症,約有8成都是由環境因素誘發,例如食物中的致癌物質接觸腸壁細胞產生基因變異而成。因此,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絕對有助預防大腸癌來襲。

甚麼是大腸瘜肉?

當大腸內的細胞異常增生會成為瘜肉,不過並非所有大腸瘜肉有機會演變成癌症,大部分瘜肉屬良性,只有癌前病變的腺瘤性瘜肉才屬惡性,並需要近十年時間演變成大腸癌細胞。因此要把握這段黃金時期,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瘜肉並在檢查過程中即時切除,杜絕患大腸癌風險。

重要!進行大腸內窺鏡檢查

大腸內窺鏡 大腸鏡又常稱為大腸鏡,主要檢查下消化道,包括迴腸末端、盲腸、結腸各部位、直腸及肛門。檢查過程中如發現腫瘤、潰瘍和瘜肉,醫生會直接切除瘜肉,有需要時亦會抽取活組織化驗再作進一步診斷。

目前大腸內窺鏡分為大腸鏡及乙狀結腸鏡 乙狀結腸鏡 兩種檢查,兩者同樣會從肛門把柔軟的鏡頭管道放入大腸內,透過影像檢查大腸內壁黏膜。雖然原理一樣,但大腸鏡和乙狀結腸鏡於針對性、軟管長度、檢查部位、檢查時間上也各有差別。

若在大腸內窺鏡檢查中發現瘜肉,醫生會直接切除。

大腸鏡檢查:

  • 管道長180厘米
  • 檢查由肛門至盲腸的整段大腸,檢測效果比較詳細準確 ‧檢查時間只少30分鐘至1小時
  • 醫生建議10年進行一次檢查

乙狀結腸鏡檢查:

  • 管道較短,只有60厘米
  • 檢查由肛門至降結腸的範圍,只及整條大腸的一半
  • 檢查所需時間相對較短,約15分鐘
  • 醫生建議5年進行一次檢查

近七成的大腸腫瘤較多出現在大腸的後半段(即直腸、乙狀結腸和降結腸)位置,因此需要檢查的人士可根據各項因素考慮,跟醫生商討選擇哪項腸鏡檢查。

大腸癌的好發年齡為五十歲或以上,因此建議年逾五十歲的人士要定期接受腸鏡檢查。

年過五十及有腸癌家族史為高危人士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顯示最新資訊,大腸癌新症數字每年遞增,平均每日有超過15人確診腸。大腸癌的好發年齡為五十歲或以上,因此建議年逾五十歲的人士要定期接受腸鏡檢查,但如有腸癌家族史或腸臟曾患有瘜肉的人士亦屬高風險一族,切忌掉而輕心。不良生活習慣與患腸癌息息相關,平日習慣「高脂低纖,多肉少菜」、煙酒過多、缺乏運動的人士亦要提高警覺,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表示,港人早期大腸癌發現率偏低,不少個案也是出現症狀後才檢查,多已屬第三及第四期癌症,延誤了治療大腸癌的機會;而政府進行腸癌篩查亦發現, 隱形患者比率較預期多出一倍。為什麼會這樣?究其原因或許與普遍人士認為檢查過程會帶來不適和尷尬有關。此外,洗腸前需戒口和飲用洗腸劑排便、洗腸過程繁複 ,也令不少人卻步而拒絕進行檢查。

其實近年腸鏡技術在各方面也有所改良,例如推出較易入口的洗腸劑、縮短準備腸鏡檢查時間,加上採用微創技術令手術傷口較小,亦會依情況使用輕量麻醉或止痛藥,紓緩檢查帶來的不適。

延伸閱讀︰
認識大腸癌

立即查詢
立即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