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出血成因逐個捉
「大便出血」又俗稱「痾血」,單是名稱已經好嚇人,排便後發現衛生紙、廁盤有血,沖水前發現排血便或黑便更會驚慌失措。事實上大便出血並不罕見,常見痾血原因是便秘用力排便導致肛裂(Anal Fissure)或痔瘡(Haemorrhoid),亦有機會由腸道疾病引起,例如大腸瘜肉、憩室炎(Diverticulitis)、炎症性腸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可是無故持續大便有血,情況維持數週或以上,便不可忽視痾血這個徵兆,背後成因有機會是由嚴重的腸胃疾病,例如消化道潰瘍、大腸癌或胃癌引致。
血便原因眾多
大便帶血原因不一定是下消化道(小腸、大腸、直腸及肛門)出問題,上消化道(食道、胃部及十二指腸)出血亦可導致排黑便,常見原因包括有︰
大便出血可分為呈顯性或隱性,顯性指大便明顯附血,從大便顏色及外觀可初步判斷痾血原因︰
- 黑色瀝青狀
- 上消化道出血引致排黑便,如果大量出血,大便會呈黑色瀝青狀。
- 整條紅色血便
- 出血位置有機會於下消化道,呈鮮血色有機會源於痔瘡或大腸後段腫瘤,呈暗紅色或者是大腸前段或小腸後段的腫瘤出血。
- 整條黑色
- 輕微的腸胃道出血,或者是大腸前段的腫瘤。
- 糞便末端帶鮮血
- 可能是痔瘡,因糞便通過肛門時,痔瘡受到擠壓導致破裂出血,血液黏在糞便末端。
痔瘡便血情況普遍
天氣乾燥,易令身體特別容易缺水和腸胃不適,有機會導致便秘。再者,生活節奏急速,上班族工作繁忙,食無定時加上偏好在街外用餐,點餐常選擇進食紅肉和油炸食物等低纖食物。
根據衛生署轄下衞生防護中心在2020至2022年度進行的健康行為調查指出,超過9成年齡15歲或以上的受訪人士,每天食用少於五份蔬果(低於世衛建議標準);另外亦發現男性比女性偏好少菜多肉、每天至少進食一次加工肉類和相關產品(例如罐裝肉、火腿及香腸)的飲食習慣,因此都市人普遍有便秘問題。如果長期受便秘、谷便困擾,容易引致痔瘡或肛裂,兩者排便時同時會流出鮮血,是常見的大便出血原因。
痔瘡是由肛門及直腸末端黏膜下的平滑肌纖維、結締組織及血管形成。這些正常人體組織負責協調肛門閉合,防止糞便滲漏;若組織變得鬆弛、出現充血,就會形成痔瘡。以齒狀線為分界,內痔位於齒狀線以上較快癒合的黏膜,外痔則於齒狀線以下較多神經線的位置(故更容易引發不適、痛楚),而橫跨兩處的就是混合痔。
肛裂和痔瘡徵狀相近
不論內痔或外痔,較明顯的徵狀均為大便出血,但有時候排便困難、排血便或肛門疼痛,未必是痔瘡作怪,可能是由肛裂引起。肛裂是指肛門黏膜或皮膚破裂,導致下層肌肉外露,一般可分為一般細分為急性肛裂和慢性肛裂。
想分辨出兩者,可憑兩種腸胃疾病的成因和徵狀判斷︰
痔瘡 | 肛裂 | |
成因 | ‧ 膳食纖維不足,引致長期便秘或過份用力排便; ‧ 長時間維持坐姿; ‧年齡增長; ‧ 跟炎症性腸疾病有關 | 肛門括約肌功能出現問題; 急性肛裂︰ ‧ 多次腹瀉造成肛門勞損; ‧ 便秘、排便過度用力; ‧ 分娩、肛交等; 慢性肛裂︰ ‧ 由急性肛裂持續無法癒合而演變,傷口較深而周邊可逐漸出現疤痕組織、外痔、肛瘺等問題 |
徵狀 | 內痔︰ ‧ 大便有血,排便較需用力; ‧ 肛門位置感到不適、灼熱。 外痔︰ ‧ 大便帶血; ‧ 肛門疼痛、痕癢、出現突起物。 | ‧ 排便時感到劇痛 ‧ 痛楚可持續至排便後數小時 ‧ 大便或廁紙上帶鮮血 ‧ 肛門周圍皮膚痕癢,可見裂痕,或附近長出小粒、皮膚瘜肉 |
患痔瘡高危人士
- 長期便秘或腹瀉
- 肛門受局部壓力增加
- 肛門受局部壓力增加
- 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愛嚐辣人士
- 容易導致便秘增加腹部壓力
- 容易導致便秘增加腹部壓力
- 需要久站久坐的職業,如司機、廚師、文員等
- 肛門直腸靜脈血液循環難以回流
- 肛門直腸靜脈血液循環難以回流
- 懷孕婦女
- 懷孕令腸胃蠕動減慢,加上子宮持續增大直接壓迫直腸,增加對肛門部位的壓力,影響肛門直腸靜脈血液回流
- 懷孕令腸胃蠕動減慢,加上子宮持續增大直接壓迫直腸,增加對肛門部位的壓力,影響肛門直腸靜脈血液回流
- 肥胖一族
- 體重增加腹部壓力
- 體重增加腹部壓力
- 長者
- 結締組織鬆散、活動力下降,影響肛門直腸靜脈血液回流
如何區別痔瘡與大腸直腸癌?
持續變大或發炎的痔瘡,可引發不同徵狀,最常見為大便出血,但亦不能因此而忽視患有大腸癌的可能性。兩者皆有大便帶血的病徵,容易令患者混淆,最有效的區別方法就是進行身體檢查,找出病因。醫生會先為病人進行初步問診,了解徵狀、病歷、生活習慣等細節。之後依據病情,可能會採用視診、指診,甚至進行肛門鏡、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等檢查︰
- 肛門鏡(Anoscope)、直腸鏡(Proctoscope)
‧ 簡單及需時較短的臨床檢查,經肛門放入內窺器,觀察位於大腸底部的直腸及肛門周圍的情況。 - 乙狀結腸鏡(Sigmoidoscopy)
‧ 利用一條長60 厘米、柔軟的內視鏡,由肛門慢慢進入乙狀結腸,檢查範圍主要是整條大腸的一半,即包括肛門、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下半部。 - 大腸鏡 / 結腸鏡檢查(Colonoscopy)
‧ 利用一條直徑約1.3厘米(半吋)、長約 1.6 至1.8米、柔軟而可彎曲,並在末端裝有鏡頭的內鏡,由肛門進入大腸內檢查。在過程中,醫生會檢查範圍由肛門至盲腸的整段大腸(下消化道)黏膜,即包括肛門、直腸、結腸各部位、盲腸及迴腸末端。
隱性大便出血
以上談及的大便出血情況大多可透過肉眼察覺,相反隱性便血則必須透過大便隱血測試才能發現。因此要留意曾否出現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帶黏液、排便不潔或困難,出現腹痛、作嘔、貧血及體重無故下降等症狀;如曾有兩項或以上症狀,應該盡快諮詢醫生,並考慮接受大腸鏡檢查,及早篩查炎症性腸疾病、大腸瘜肉、潰瘍,甚至大腸癌的風險。
預防及改善便血方法
要預防由痔瘡及肛裂引起痾血痔瘡形成,首要確保排便暢順,毋須使勁對肛門周圍血管造成壓力。以下日常習慣有助保持排便柔軟暢順,改善排便出血問題:
- 攝取高纖維食物和足夠水份
- 避免吃油炸食物
- 定時運動刺激腸胃蠕動
- 久坐久站時更換姿勢
- 排便後清潔避免用粗糙的衛生紙擦拭肛門,可嘗試用水清理
- 留意排便感覺,切勿忍受便意,此舉反令大便滯留腸道
惟大便出血原因屬嚴重腸道疾病或胃部疾病,患者應儘快求醫,並按醫生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或胃內窺鏡檢查,找出痾血原因。
所有資訊只供參考,並非治療建議,醫專薈並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
醫專薈熱線:(852) 9699 1330
電郵:info@medicino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