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肚痛「腸易激」作怪
有沒有經歷過每次進食後就肚痛?在街上突然肚痛好尷尬,要先找廁所再敢外出?
幾乎每個都市人都曾經試過腹痛、腹脹、肚瀉或便秘,有些人更已將之視為習慣,沒有多加理會。原來,經常肚痛可能是患上 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的徵兆。
腸易激綜合症,亦稱「大腸易激症」,或一般人叫作「腸敏感」。這是腸道在沒有任何損傷、病變下,出現蠕動失調或過敏等功能障礙,屬長期慢性疾病,與偶然出現並能自行康復的腸胃炎不同。一般來說,患者會感到腹部不適的情況,通常會在排便後得到一定的紓緩,又或者肚痛時,大便次數會增加或減少,或大便會變得過硬或稀爛。
因為此症會造成排便習慣改變,使患者除了感到身體不適外,在工作、日常社交及情緒控制等方面亦備受困擾。
任何年齡人士均有機會患上此症,尤以年輕女性佔的比例較多。根據2016年6月發佈的診斷準則Rome IV criteria,符合以下情況可視作患上腸易激綜合症:
- 過往三個月,平均每星期至少一天反覆出現腹痛,並連帶以下兩項或以上徵狀:
- 排便後腹痛得以紓緩
- 大便次數改變
- 大便形態改變
常見病徵
- 腹痛、腹脹
- 大便習慣改變
- 大便帶有黏液
- 間歇性便秘、肚瀉
- 感覺排便不清
腸易激綜合症的類型
- 便秘型(IBS with predominant constipation)
- 大便乾且硬,呈粒狀或凹凸不平的條狀
- 肚瀉型(IBS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
- 大便鬆散呈糊狀,甚至水狀
- 混合型(IBS with mixed bowel habit)
- 稀爛及過硬大便交替出現
- 無類別(IBS unclassified)
- 大便型態相對正常
風險因素
暫時醫學界對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還未有確切定論,但有研究指出,徵狀並非由單一原因引起。與之有關的因素有:
- 腸道肌肉收縮紊亂
- 腸道敏感度較高
- 家族遺傳
- 心理壓力、生活緊張
- 情緒病症,如抑鬱症、焦慮症
- 進食油膩或刺激性食物
治療方法
治療並非著眼於根治病患,反而針對控制及紓緩病徵,減少徵狀為患者帶來的不便。故醫生會因應患者的病徵給予不同意見、處方合適藥物。
- 生活習慣
- 作息定時及保持適量運動,以助減壓
- 限制或避免攝取酒精、咖啡因、乳糖、麩質、山梨醇(人工甜味劑)
- 控制進食非水溶性纖維食物的份量(如:全麥稻米、全麥麵包)
- 進食水溶性纖維食物,有助改善腹脹(如:燕麥、亞麻籽)
- 藥物
- 腸胃止攣藥:減輕腸道抽搐,改善腹痛
- 止瀉藥:減慢腸道蠕動,幫助肚瀉嚴重或不方便經常上洗手間的患者
- 緩瀉劑:促進腸道蠕動,幫助便秘患者排便
- 益生菌補充劑(Probiotic):平衡腸道菌群,穩定腸道酸鹼度,提升整體免疫力
- 情緒輔導
- 改善焦慮、受壓情緒後,腸胃不適的徵狀也得以減輕
- 改善焦慮、受壓情緒後,腸胃不適的徵狀也得以減輕
檢查及診斷:
雖然腸易激綜合症並沒有確切的診斷測試或檢驗,但除了以診斷準則評估徵狀,亦須其他檢驗來排除引起相似病徵的下消化道疾病,包括大腸癌、炎症性腸疾病(如:克隆氏症)等。醫生或會因應病人情況建議以下檢驗:
- 大腸鏡檢查
- 血液、大便樣本化驗
- 食物過敏測試
提提你,當察覺到腹痛、大便習慣改變等情況持續出現,可能與其他嚴重腸道疾病有關,不容忽視。如有任何疑問,請及早諮詢你的家庭醫生。
所有資訊只供參考,並非治療建議,醫專薈並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
醫專薈熱線:(852) 9699 1330
電郵:info@medicino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