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突然有便意?排便習慣改變反映健康問題

分類: 最新文章 標籤: 大腸癌, 大便有血, 腸鏡檢查, 腹痛, 痔瘡, 腸易激綜合症

「BB有便便喇!」這句奶粉廣告的經典金句反映出家長非常著緊小朋友的便便習慣,因為便便情況是觀察腸道健康的指標之一,若寶寶出現肚痾、便秘等,代表有機會患上消化不良、腸胃炎、食物敏感等問題。

反觀成人偏偏對自己的大便習慣沒有太為意,有些人認為「無正常排便習慣」屬小問題,有部分人則對這類較私人的話題感到難以啟齒。其實大便形狀、顏色、多寡、軟硬及習慣等都可以反映我們的身體狀況,例如膳食纖維量是否足夠、又或有否腸敏感等問題。究竟大便習慣是如何定義為有改變呢?萬一有改變又表示有甚麼健康問題?

大便習慣改變的定義

正常健康的排便頻率從一天3次到3天一次,而排出的大便形狀呈香腸或蛇狀、表面光滑。可是,如果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例如本來3天一次,突然1天一次或1天多次,即肚痾頻密;或是原本一天3次,突然變3天才一次,且持續數週或以上,就是明顯的大便習慣改變。

經常肚痾/便秘|引致大便習慣改變的原因

造成排便習慣改變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日常生活、飲食習慣及工作壓力的影響,嚴重則可由腸道疾病或其他病症引起。

  • 緊張情緒
    • 情緒跟腸道健康息息相關,但感到壓力或焦慮時,也會導致腸道變得敏感而肚痾,改變排便次數。
  • 飲食習慣
    • 對奶類食品敏感或進食了刺激性食物,刺激腸道蠕動,以致肚痾;或者少喝水、攝取膳食纖維不足等飲食習慣,導致便秘問題。
  • 藥物影響

腸道疾病致肚痾改變大便習慣

撇除以上成因,患者經常肚痾有可能跟腸道疾病有關,部分疾病常見病徵也包括大便的規律改變,例如腸易激綜合症憩室炎炎症性腸疾病,更包括最令人憂慮的大腸癌胃癌大腸癌的症狀有機會與其他良性疾病相似,但大腸癌患者的症狀多數是持續及不斷惡化,會出現大便規律、形態改變,或顏色呈深黑色(俗稱「痾黑屎」),大便時出血或帶黏液等。此外,出現便血或排出黑便,也有可能是胃癌的徵兆,所以患者要觀察大便習慣改變之外,要留意是否伴隨以下大腸癌的病徵,包括︰

  • 便血、排便不淨或困難
  • 腹部有硬塊、持續不適
  • 貧血、體重無故下降
  • 曾患或懷疑患上腸道疾病

如曾出現兩項或以上的症狀,應該盡快諮詢醫生,並考慮接受腸鏡檢查,找出病因,對症下藥,切忌置之不理。

透過大腸鏡乙狀結腸鏡檢查,可全方位檢查腸道內璧,若發現大腸瘜肉,可即時切除並抽取其組織化驗,檢查是否有癌變風險,還有潛伏在腸道內外的疾病。惟部分腸道疾病,例如腸易激綜合症,目前並沒有確切的診斷測試或檢驗,但醫生會因應病人情況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排除其他腸道疾病,或接受血液、大便樣本化驗、食物過敏測試等有助斷症。

肚痾點算?如何處理大便習慣改變?

「經常肚痾點算?」除了適時求醫及接受大腸鏡檢查找出潛在病因,患者可服用益生菌補充劑(Probiotic)調節主宰人體免疫力的腸道微生態,不但有助穩定排便習慣,而且提升整體免疫力。根據中大港大聯合研究發現一種名為「青春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的益生菌有效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有效增強自身免疫力,減低患上跟免疫力弱的相關疾病或併發症。此外,從生活、飲食習慣著手改善,相信可減少因大便習慣改變(肚痾 / 便秘)帶來的不便。

以下是針對排便變頻密的改善建議

  • 作息定時及保持適量運動,以助減壓
  • 限制或避免攝取酒精、咖啡因、乳糖、麩質、山梨醇(人工甜味劑)
  • 控制進食非水溶性纖維食物的份量(如:全麥稻米、全麥麵包)
  • 進食水溶性纖維食物,有助改善腹脹(如:燕麥、亞麻籽)
  • 改善焦慮、受壓情緒,減輕腸胃不適的徵狀

以下是針對排便次數減少的改善建議

  • 建立少肉多菜、多喝水的飲食習慣,每天要吃3-4份或以上蔬菜、2至3份水果(如橙、雪梨等)
  • 選用高纖維的穀物類食物,如麥包、麥皮、紅米飯
  • 每天適量運動,有助腸臟蠕動
  • 作息定時,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可在早上起來先喝水以增加便意,或在早餐後上廁。


所有資訊只供參考,並非治療建議,醫專薈並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
醫專薈熱線:(852) 9699 1330
電郵:info@medicinone.com

立即查詢
立即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