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疾病致貧血 學識攝鐵秘訣配7類補血食物

自踏入50歲,Victor每年均會接受例行身體檢查,在最近一次血液檢查顯示他患有輕度缺鐵性貧血。雖然Victor沒有任何明顯的缺鐵症狀,但他表示偶然會有大便見血的現象。
醫生建議他進行結腸鏡檢查,找出缺鐵的原因是否涉及腸道疾病。檢查中,醫生發現了Victor除了長有內痔,還有一顆直徑約1cm大的大腸瘜肉,故即時切除瘜肉作化驗,以檢查是否為大腸癌前病變。
幸好瘜肉經檢驗後屬良性增生性瘜肉,另接受環狀痔瘡切除術解決痔瘡問題,大便隱血得到改善,再配合飲食,缺鐵性貧血情況也見明顯好轉。
甚麼是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貧血類型之一,當體內健康的紅血球不足,或血紅蛋白水平低於既定的正常範圍,就是貧血。
成因是由於血液中缺乏足夠製造紅血球的必要元素 —— 鐵,導致身體無法製造足夠紅血球。當紅血球數量減少,阻礙血液將氧氣輸送到身體各部位,便會影響機能運作。
為甚麼會導致缺鐵?
身體會出現缺鐵,常見有以下原因:
- 日常飲食攝取鐵質不足,例如長期茹素、偏食嘅人士
- 鐵質需求增加,例如懷孕、哺乳期女性,成長期中的嬰幼兒和青少年
- 跟長期慢性失血有關,包括女性經量過多,消化道潰瘍出血
- 患有克隆氏症等腸胃道疾病,小腸或胃部曾接受切除手術嘅人士, 阻礙吸收鐵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球約有 20 億人患有貧血。
衛生署最近發表鐵質水平主題性報告,發現15至49歲嘅育齡婦女缺鐵情況達17.5%,較男性及50歲更年期後的女士普遍。亦有約一成香港人患上缺鐵性貧血、即大概每10人就有1人患痛病,形容情況需要關注。
缺鐵性貧血常見症狀
輕度程度的貧血,是難以察覺症狀或只有輕微不適,包括:
- 感覺容易疲勞
- 稍微活動後(如走路、爬樓梯)時,感到呼吸急促
- 偶爾出現輕微頭暈或頭痛
- 面色蒼白,手腳冰冷
- 指甲脆弱,出現匙狀指甲
- 特別是活動後感覺心跳加快,或不規律(心悸)
- 舌頭發炎等其他不適

診斷缺鐵性貧血
最直接的診斷方法是抽血檢驗,透過血液報告顯示重要指標,包括監測血紅蛋白指數評估貧血程度,紅血球指數有助分辨貧血類型,以及檢查鐵質含量。

補血食物改善缺鐵症狀
若果檢查後發現因為飲食攝取不足鐵質導致貧血,日常飲食可多補充高鐵質食物,改善面青頭暈等貧血症狀,包括食紅肉、動物內臟、深綠色蔬菜、豆類、魚及海產、果仁、穀物。

補充鐵質DOS & DON’TS
有效攝取鐵質秘訣 | 抑制鐵質吸收 |
鐵質食物需要配合維他命B12同維他命C一同進食,有助促進鐵質吸收 | 減少飲咖啡、茶類,因為含有單寧酸會阻礙吸收鐵質 |
建議餐後一兩小時內進食富含維他命C的蔬果,如橙、番茄、西蘭花等,更有效果 | 若想喝茶或咖啡的話,儘量在飯前兩小時或飯後一小時才飲用;建議用餐時改喝清水或檸檬水 |
維他命B12來源多數由透過蛋和奶製品攝取,奉行全素的人士、長者等人士需要服用B12補充劑 | 乳製品或鈣片都會抑制鐵質吸收,避免跟鐵質同時攝取 |
所有資訊只供參考,並非治療建議,醫專薈並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
醫專薈熱線:(852) 9699 1330
電郵:info@medicino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