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報告異常揭可致癌膽囊瘜肉
Anthony 一向自詡甚少病痛,所以即使年屆40歲,亦從未做過較全面的身體檢查。直至最近家人打算接受體檢,建議他不如一同檢查,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當驗身報告結果出爐,醫生發現Anthony的血壓指數偏高,但以他的年齡而言情況屬異常,加上驗血報告顯示他的肝指數比一般人高,因此轉介他接受肝臟超聲波檢查及肝臟電腦掃描作詳盡檢查,結果醫生觀察到他的膽囊內壁長了膽囊瘜肉 (Gallbladder polyp)。
甚麼是膽囊瘜肉?
我們經常聽聞大腸瘜肉或胃瘜肉,那麼膽囊瘜肉又是甚麼?此症患者其實鮮有病徵,所以通常是照腹部超聲波時偶然發現的。但原來膽囊瘜肉是很常見的膽管系統疾病,估計有3-7%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膽囊瘜肉,只是「唔照唔會知」。膽囊瘜肉有不同類型,有些可能會變癌,因此,必須尋求專業意見,不能掉以輕心。
膽囊瘜肉是在黏膜層上增生的組織,與大眾普遍較熟悉的大腸瘜肉一樣,不是所有膽囊瘜肉都會變成癌症,一旦發現,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 瘜肉的類型
- 瘜肉的大小
三大膽囊瘜肉類型
膽囊瘜肉主要有「膽固醇沉積」、「膽囊腺肌增生」和「腺瘤」三類。
膽固醇沉積
其中以膽固醇沉積最為普遍,佔整體膽囊瘜肉6-7成,患者多為40至50歲多的人士。一般相信,膽固醇沉積是因為身體的膽固醇代謝失調,以致膽固醇結晶附在膽囊壁的黏膜上,形成一粒粒突起物。有約65%膽固醇沉積是多發的,多數少於10毫米。同時,在被剖開膽囊中會見到一點點約1毫米的黃點,就像士多啤梨似的。然而,膽固醇沉積型的膽囊瘜肉與血清的膽固醇水平沒有明顯相關性。這類瘜肉由於不是細胞增生做成,所以不會隨時間生長,不會變癌。
膽囊腺肌增生
膽囊腺肌增生是繼膽固醇沉積類型後最普遍的,有近25%,常見於50歲以上的婦女。這種瘜肉是因為膽囊內壁黏膜的上皮組織增生,陷入肌肉層內而形成。一般認為膽囊腺肌增生是良性的,但有癌變風險;有研究更指這種瘜肉是癌前病變。
腺瘤
腺瘤是膽囊內壁的腺細胞異常增生而成,約佔整體膽囊瘜肉中4-8%,本身被歸類為良性,但其體積大小十分關鍵。有研究發現,有約1/4大於1厘米的膽囊腺瘤會變為惡性;若果腺瘤大於12毫米,則肯定帶有癌細胞。因此,患者多數要接受膽囊切除手術,防止瘜肉惡化。
還有其他膽囊瘜肉種類,包括炎性瘜肉、纖維性瘜肉、肉芽組織瘜肉、淋巴性瘜肉等,均屬良性。
診斷難以察覺的膽囊瘜肉
若發現膽囊病變,現時主要以非入侵性的超聲波造影檢查,準確度超過9成,即使是小至1-2毫米的膽囊結石或瘜肉都可以被驗出。同時,超聲波是監察膽囊瘜肉是否有變化的重要工具。
不過現時透過超聲波、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等造影檢查,難以確知瘜肉的類型,因此,瘜肉的大小和變化便成了是否需要治療的關鍵。如檢查發現瘜肉小於1厘米,需要每半年至一年一次的密切監察;但瘜肉長達1厘米或以上,已屬癌變的風險因素;甚至大於2厘米,有很大機會是癌症,一般會建議患者接受手術切除。
膽囊切除手術
若果發現有需要切除瘜肉,一般需要利用腹腔鏡,以微創方式將整個膽囊切除。
術後注意事項
協助消化油脂的膽汁是由肝臟分泌,之後儲存於膽囊,並將其送到消化道。膽囊被切除後,肝臟分泌的膽汁會直接流入腸道,初期有機會削弱消化油脂的能力,引起輕微消化不良或腹瀉。術後初期不宜吃太過油膩的食物,而身體通常會在數星期內慢慢適應而回復正常。
所有資訊只供參考,並非治療建議,醫專薈並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
醫專薈熱線:(852) 9699 1330
電郵:info@medicino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