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氣症狀有哪些?肉眼可初步觀察|醫專薈腸胃鏡檢查資訊中心

兒童小腸氣症狀明顯,一旦患上小腸氣,腹部附近器官的外觀或有變化,家長可先憑肉眼觀察。如臨床病徵不明顯,醫生或會進行超聲波、電腦掃描等檢查,再建議治療方案。

小腸氣症狀成因及預防方法全面解讀

小腸氣,又稱為腸胃氣脹或腸氣,是指在消化道中的小腸部分累積過多氣體,造成腹部脹脹、不適的狀態。這種情況通常由於消化過程中產生的氣體無法有效排出,或者因為腸道的運動不順暢而積聚。小腸氣在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但在特定人群中較為常見,例如飲食不規律、吞嚥過多空氣、消化不良的人。其他可能的成因包括快速進食、食物過敏、腸道感染、激動不安的情緒等。簡而言之,小腸氣的發生涉及消化過程中的多種因素,並可由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引起。

小腸氣的成因可以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些主要因素包括:

1.飲食習慣:食物的種類和攝入方式可能影響氣體的產生和排出。例如,吃含有高纖維或難以消化的食物、吃得太快、吃過多氣泡飲料或含氣飲料等都可能導致氣體在腸道中積聚。

2.吞嚥空氣:在進食或喝水時吞嚥過多空氣也會增加腸道中的氣體量,進而引起腸胃脹氣。

3.消化不良:消化系統的功能不佳或消化酶不足可能導致食物在腸道中長時間停留,使得腸道細菌分解食物並釋放氣體的機會增加。

4.腸道菌群失衡:腸道內的細菌群落失衡也可能導致氣體生成增加,進而引發腸胃氣脹。

5.情緒因素:情緒激動、焦慮或壓力過大也可能導致腸道運動不順暢,從而影響氣體的排出。

總的來說,小腸氣的成因是一個多因素的綜合作用,涉及到飲食、生活習慣、情緒狀態以及消化系統的功能等多個方面。

小腸氣通常不需要手術治療,而是透過調整飲食、改善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等方式來處理。手術僅在極端情況或存在嚴重併發症時考慮,例如腸阻塞。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會根據影像檢查結果決定是否需要手術,可能包括切除部分腸道或修復異常結構。大多數人可以透過非手術方法有效地管理小腸氣症狀,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制定適當的治療計劃。

要預防小腸氣,可以遵從以下簡單建議:

1.飲食調整:少吃容易引起氣體的食物,如豆類、洋蔥、大蒜等。減少喝氣泡飲料,慢慢咀嚼食物,避免快速進食。

2.適度運動:保持輕度的運動,如散步或慢跑,可以促進腸道運動,幫助氣體排出。

3.減少吞嚥空氣:不使用吸管,避免在進食時急忙,以減少吞嚥空氣的機會。

4.情緒管理:學習應對壓力和焦慮的方法,因為情緒波動可能影響腸道運動。

5.定期就醫:若有持續的腸道不適,及時諮詢醫生建議,了解個人情況和需要進行的調整。

Recommended reading

預防大腸癌|大腸及結腸鏡檢查流程|醫專薈腸胃鏡檢查資訊中心

要預防大腸癌,大腸/結腸鏡檢查有助監察腸道壁狀況。醫專薈詳盡講解進行大腸鏡檢查流程資訊以及檢查前的清腸準備,後續檢查及跟進,檢查後護理等。

大腸鏡檢查政府計劃|參加資格|醫專薈腸胃鏡檢查資訊中心

政府大腸鏡檢查計劃要求參加人士符合資格,大腸癌篩查計劃是政府資助為沒有大腸癌病徵的人士而設的身體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病情,增加治癒機會和減低大腸息肉癌變風險。

胰臟發炎症狀|認清真假胃痛|醫專薈腸胃鏡檢查資訊中心

胃痛竟是胰臟發炎症狀?胰臟發炎與胃痛、腹痛易混淆,因為胰臟發炎症狀包括劇烈腹痛,痛楚更伸延至背部!一般建議透過血液檢驗及造影檢查來評估病情嚴重程度。

治理幼兒小腸氣問題

分類: 最新文章 標籤: 腹痛

有家長發現1歲的幼兒的陰囊看上去不對稱,而腹股溝(大髀罅)也有點腫脹,大感憂心,立即抱兒子求醫。經醫生檢查後發現是「疝氣」(Hernia)引致,即俗稱的「小腸氣」,又稱為「脫腸」。

甚麼是小腸氣?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腸臟、內臟由腹腔肌肉層包裹並藏在體內,當腹腔肌肉層變薄或出現弱點,內臟(多數個案為小腸)經由這缺口被擠離原來的位置,就是疝氣。

「疝氣」意指內臟經由肌肉層的缺口,被擠離原來的位置。問題可在身體不同部位出現,例如橫隔膜/食道位置出現「疝氣」,便稱成橫隔膜疝氣(Hiatal Hernia)。而常見於長者、孕婦和幼兒的「小腸氣」病症,事實上也是「疝氣」一種。英國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蘇勇柏醫生表示家長可憑肉眼觀察到幼童出現「小腸氣」症狀,並視乎病情是否需要透過手術根治。

小腸氣常見症狀

除了長者、孕婦外,幼兒出現小腸氣問題亦很常見。因為幼兒腹股溝或肚臍的先天結構未完全封閉,大哭或咳嗽時腹部壓力增加,便有機會使部分腸道經由缺口凸出。

嬰幼兒小腸氣分為兩大類別:

  • 腹股溝疝氣(腹股溝小腸氣)
    • 多跟先天結構有關,在男性胚胎發育時,本來位處腹腔內的睾丸,要經過腹股溝管,才可以下移至腹腔外的陰囊。過程完成後,腹股溝管的開口一般會自動閉合,若無法完全閉合留有缺口,就可引起小腸氣。
    • 女性亦會患上腹股溝小腸氣,被擠出的可以是小腸、卵巢或部分輸卵管,但因女性的腹股溝管比男性的狹窄,所以患上此症的機會相對較低。
  • 肚臍疝氣(肚臍小腸氣)
    • 當胎兒仍在母親體內時,肚臍位置有一個先天性的環狀缺口,一般會在出生時自動閉合;若這缺口在嬰兒出生後仍無法完全閉合,則容易造成肚臍小腸氣。
    • 可幸的是,肚臍虛位大多於兩歲前會自行閉上,而且肚臍小腸氣跟腹股溝小腸氣不同,甚少引致併發症或緊箍小腸。若到小孩兩歲後,肚臍小腸氣依然沒有康復跡象,便需安排進行手術。

如何憑肉眼觀察小腸氣症狀

如懷疑小朋友出現小腸氣,家長應留意孩子的外觀變化,如男孩的兩邊陰囊、腹股溝有否腫脹或不對稱,女孩則要注意大腿內側或外陰唇位置有否腫脹;當孩子站立、大哭、咳嗽或用力排便後,腫脹或不對稱狀況更明顯,如身體平躺、情緒較平靜時,腫脹稍微縮回腹腔。

因年幼孩童難以用言語清晰表達身體的不適或痛楚,若家長發現小腸氣腫脹位置變大變硬、表皮變紅甚至泛瘀,孩子出現嘔吐、哭鬧、躁動不安等狀況,則可能是愈發腫脹的小腸氣被缺口卡住,無法縮回,嚴重可引致小腸缺血壞死,須緊急求醫。如果臨床病徵不明顯,醫生或會進行超聲波、電腦掃描等檢查,以作進一步診斷。

除了肚臍疝氣可觀察至幼兒兩歲左右,其他類別的疝氣甚少自行康復。若果不及早治療,疝氣凸出的範圍有機會愈變愈大,若下墜至陰囊位置長時間壓迫睾丸,可影響其血液循環並引致睾丸萎縮,甚至壞死;而疝氣一旦被缺口卡住,阻礙腸道血液供應及蠕動,令內裏物質無法順利通過,便有機會導致腸梗塞、腸壞死等嚴重併發症。若在已被卡住的疝氣位置上過度擠壓,更有機會導致腸穿孔。

腹股溝疝氣或腹股溝小腸氣
可肉眼觀察到小腸氣症狀,很常見腹股溝位置會出現腫脹,即腹股溝小腸氣。

難自癒須手術根治

以上情況須透過手術治療才可根治,現時治療方法可分為傳統開腹疝氣修補手術及微創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以全身麻醉方式進行。傳統開腹手術方式多採用於肚臍疝氣,醫生會沿着患者的肚臍下方開一個切口,用針線或加上人造物料修補肚臍缺口。

至於腹股溝疝氣,多以微創手術處理。醫生會在患者肚臍及下腹開出三四個小孔,然後放入手術儀器和鏡頭,將小腸拉回腹腔原來位置,再利用纖維膜修補腹股溝管的缺口,降低復發風險。

進行微創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的好處是,可以透過鏡頭同時檢查另一邊腹股溝是否出現同樣的問題,並一併進行修補手術。此外,若懷疑小腸被緊箍並出現受損、缺血等緊急情況,醫生也可利用鏡頭仔細檢視。

小腸氣修補手術大多採用可自行溶化及吸收的縫線,故手術後毋須拆線,但須注意保持傷口乾爽,一般於一星期後就可移除傷口上的紗布。

預防小腸氣復發

家長應留意,避免小朋友在手術後3至4星期內進行劇烈運動或任何增加腹部壓力的動作,包括彎腰、跳躍等,以防增加小腸氣復發的機會。

鳴謝蘇勇柏醫生提供資料。


所有資訊只供參考,並非治療建議,醫專薈並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
醫專薈熱線:(852) 9699 1330
電郵:info@medicinone.com

立即查詢
立即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