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腸疾病不能根治:中大研究指病例急升 管控病情減困擾

分類: 最新文章 標籤: 大便有血, 腸鏡檢查, 腹痛, 炎症性腸疾病

炎症性腸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組影響消化道的慢性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這種病聽起來雖然像是一般腸胃病,如:肚瀉、腸胃炎等,但可怕的是它並不能徹底根治,患者只可靠控制病情舒緩情況。

炎症性腸疾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炎症性腸疾病是什麼?

炎症性腸疾病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意即身體的免疫系統會自我攻擊消化道細胞,導致消化道反覆出現發炎、潰瘍,甚至穿孔。此病症可在童年、青少年或20至40歲期間發病,男性和女性均有機會患上。

患者常見的徵狀包括腹瀉、肚痛、發燒,並持續出現腹瀉,同時大便帶血和黏液、體重下降,以及消化道以外的器官出現炎症,如眼睛、皮膚和關節等。

【延伸閱讀】:大便出血成因逐個捉

炎症性腸疾病成因

炎症性腸疾病的成因尚不明確,但可能與基因遺傳、腸道免疫系統調節失衡、腸內微生物的變化及壓力情緒等因素有關。香港的發病率在過去三十年內增長30倍,此趨勢亦可能與現代化帶來的環境變化有關,例如飲食習慣轉變、幼年時期接觸的微生物減少、抗生素使用量增加及受污染物影響。

炎症性腸疾病病例急升 醫療開支飆升

炎症性腸疾病對醫療系統的負擔不容小覷。中大研究指出,每名炎症性腸疾病患者的年度醫療開支可達55,000港元,是糖尿病患者的兩倍。年齡增長使病情更加複雜,尤其當患者面臨糖尿病、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時,更需要持續的醫療資源來有效管理。上述研究更指,預計到2034年,香港每千人中將有一人患上炎症性腸病,每年醫療開支將超過四億港元,對香港醫療系統造成沉重的醫療及經濟負擔。

【延伸閱讀】:為甚麼照腸胃鏡收費大不同?一文睇清4大影響價格因素

治療方法

針對炎症性腸疾病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 藥物:適用於病情較為輕微的患者,醫生通常會處方抗炎藥物、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等。
  • 手術治療:適用於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以手術切除受影響的腸道部分。

由於炎症性腸疾病難以完全根治,容易復發,患者需要長期接受治療以控制病情,大大提高其醫療開支。為減輕患者的醫療負擔,日常保持營養均衡、維持腸道健康以減輕症狀變得尤其重要。

如何與炎症性腸疾病共存? 維持腸道健康方法

  • 健康飲食
    • 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Omega-3脂肪酸,避免過度加工食品、酒精和高脂肪飲食,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
  • 維持腸道菌群平衡
    • 益生菌食物(如乳酪、泡菜)可能有助於維持腸道微生物平衡,促進良好消化功能。
  • 減少壓力
    • 長期壓力可能影響腸道免疫系統,適度運動、冥想、深呼吸練習等都有助於情緒管理。
  • 規律作息
    • 充足睡眠、良好生活規律能促進整體免疫功能,減少腸道炎症風險。
  • 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 抗生素可能影響腸道菌群平衡,應遵醫囑使用,避免濫用。

了解其他腹痛成因:


所有資訊只供參考,並非治療建議,醫專薈並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
醫專薈熱線:(852) 9699 1330
電郵:info@medicinone.com

立即查詢
立即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