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只是便秘 小心「腸塞」才是真正危機!

分類: 最新文章 標籤: 腹痛, 便秘

你曾有過幾天沒有排便、肚子脹脹的情況嗎?很多人會以為那只是單純的便秘,但其實在某些情況下,這些症狀可能是腸塞(腸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的警號。它不是單純的大便卡住,而是腸道真的被堵住了,如果處理不及時,可能引發腸壞死甚至威脅性命!

以下就讓我們深入了解什麼是腸阻塞、與便秘有何不同、潛在的併發症、如何診斷與治療,以及日常生活中該注意的健康警訊。

延伸閱讀:到底為甚麼便秘?服用益生菌解決嚴重便秘

什麼是腸阻塞(腸塞)?

「腸塞」是指腸道內部或外部出現阻塞物,導致食物、消化液( 例如膽汁、胃酸)、氣體無法正常通過腸道,就像馬路上出現了交通意外,整條路癱瘓。不只消化物質無法前行,阻塞處之後的腸段還可能因脹氣與積液而腫脹、發炎,甚至缺血壞死。

腸塞可發生在小腸或大腸,根據嚴重程度可分為部分阻塞與完全阻塞,但不論屬哪一種,都不應掉以輕心。

英國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蘇勇柏醫生提醒,患者出現持續性腹痛、無法排氣排便、頻繁嘔吐,並有腹部手術史,患上腸塞的風險較高,建議及早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腸梗阻 vs. 便秘:關鍵區別在哪裡?

比較項目腸梗阻便秘
成因腸道被機械性或功能性阻斷飲食纖維不足、水分攝取少等導致腸道蠕動遲緩
症狀發展常為急性發作,症狀快速加劇嘔吐情況事件或延遲出現多為慢性或逐漸出現嘔吐情況常見,尤其在小腸梗阻時,嘔吐可能嚴重且持續
腹痛類型多為間歇性絞痛,疼痛會反覆發作較輕微或持續性脹痛
排便狀況完全無法排便和排氣(氣體)雖困難但仍能排便
併發症風險高,可致腸壞死、穿孔、敗血症相對較低,但長期便秘可引起痔瘡等問題
影像學檢查可見腸袢擴張、液氣平面等腸阻塞特徵X光正常或糞石積聚
病程發展常迅速進展,若未處理可能引發腸壞死症狀較緩慢惡化

腸塞的主要症狀有哪些?

腸塞症狀依阻塞程度與位置而異,常見包括:

  • 腹脹:腸道阻塞導致消化物質滯留,造成明顯腹脹。
  • 陣發性腹痛:常呈絞痛性,隨腸蠕動週期出現。
  • 噁心與嘔吐:尤其是小腸阻塞時,嘔吐物可能含膽汁甚至糞臭味。
  • 停止排便與排氣:完整阻塞時尤為明顯。
  • 腸蠕動音異常:初期增強,晚期減弱或消失。

這些症狀通常突然發生,並急速惡化,特別是閉鎖型或嵌頓性腸阻塞,更可能在數小時內惡化。

延伸閱讀:【醫生專欄】持續腹痛端倪可察

腸塞常見原因

腸阻塞成因可大致分為「機械性腸阻塞」與「功能性腸阻塞」兩大類,前者佔多數,後者則常見於特殊情況或重症病人。理解這些成因有助於臨床判斷與及早處理,預防嚴重併發症。

機械性腸阻塞

  • 由於腸道本身被實體因素阻塞,阻礙消化物質前進,屬於最常見的腸塞類型。
  • 術後腸粘:尤其是在腹部或骨盆腔手術後,腸道表面因手術創傷產生纖維組織,這些組織可能將腸段拉扯或固定,導致腸道彎曲、扭轉甚至閉塞。
  • 腫瘤:包括大腸癌、腸道良性息肉或轉移性腫瘤,這些病變可逐漸佔據腸腔空間,使得內容物無法通過。
  • 腹股溝疝氣:是腸段滑入腹腔外部的疝囊,當嵌頓或絞窄發生時,腸道被卡住無法復位,除阻塞外還可能影響血液循環,造成腸壞死。
  • 腸套疊與腸扭轉則較多見於兒童及老年人,前者是腸段一部份套入相鄰腸段內部,後者則是腸段自身旋轉超過一定角度,皆可導致急性閉鎖型腸梗阻。
腹股溝疝氣(小腸氣)是造成腸塞的原因之一,當嵌頓或絞窄發生時,腸道被卡住無法復位,可能影響血液循環,造成腸壞死。

延伸閱讀:認識腹股溝疝氣 如何憑肉眼觀察小腸氣症狀

功能性腸阻塞

  • 並非由物理性阻塞引起,而是因腸道蠕動功能喪失,內容物無法正常推進。
  • 腸道的肌肉或神經受到某些因素(如手術後、感染、解質不平衡、藥物副作用)影響,導致腸道蠕動功能下降或停止,就像「麻痺」一樣,又稱為「腸麻痺」。
  • 這種「腸麻痺」狀況,常見於術後早期、嚴重感染(如腹膜炎或敗血症)、電解質異常(例如低鉀血症)、中樞神經疾病,或某些影響腸神經肌肉控制的藥物(如麻醉藥、鴉片類止痛藥)使用後。
  • 儘管功能性腸阻塞不是由結構性病變所致,其臨床表現與機械性腸阻塞類似,亦需密切觀察與妥善處理。

為什麼腸阻塞是一種需要緊急處理的醫療狀況?

蘇勇柏醫生指腸阻塞一旦發生,若未能及時處理,腸道消化物質與氣體在阻塞部位上游不斷積聚,會迅速導致腸腔內壓升高,並壓迫腸壁血管,出現局部血流障礙。

持續的缺血可使腸壁黏膜受損,繼而出現壞死,若病變進一步穿透全層,便會造成腸穿孔,導致消化物質滲入腹腔,引發致命性腹膜炎與敗血症。

此外,長期嘔吐和腸液滯留還會造成嚴重脫水及電解質失衡,引起休克。由於上述病理過程可在數小時至數日內迅速進展,腸塞被視為及早診斷與介入的外科急症(保守減壓或手術),防止腸壞死、穿孔、全身性感染與多器官衰竭的關鍵,以降低致命率並改善預後。

腸阻塞可能導致哪些嚴重併發症?

腸阻塞是一種腸道部分或完全阻塞,導致食物、液體、氣體無法正常通過腸道的病症。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引發多種嚴重併發症,包括以下幾種:

  1. 腸壞死(腸道缺血/壞死)
    • 腸道血流受阻導致腸組織壞死,是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
    • 壞死的腸段會失去功能,並可能穿孔
  2. 腸穿孔
    • 腸壁因壓力過大或壞死而破裂,令未消化物質流入腹腔,引起嚴重感染
    • 常導致腹膜炎
  3. 腹膜炎
    • 消化物質流入腹腔後引起的感染,症狀包括劇烈腹痛、高燒、休克
    • 需立即使用抗生素及手術清創
  4. 敗血症(Sepsis)
    • 細菌進入血液引起全身性炎症反應,可能導致多個器官衰竭,嚴重可致命
  5. 電解質與液體失衡
    • 嘔吐、無法進食或腸液滯留導致脫水、低鉀血症、代謝性鹼中毒等
    • 可能引發心律不整或損害腎功能
  6. 肺部併發症
    • 嚴重嘔吐或臥床導致吸入性肺炎、肺中的微小氣囊洩氣,所導致之肺部組織坍塌,而且容積減少的現象,造成肺不張(整個肺或肺區域(肺葉)完全或部分塌陷)
  7. 營養不良與體重迅速下降
    • 長期腸阻塞或慢性部分阻塞有機會阻礙營養吸收

為什麼某些腹部手術後容易發生腸黏連引起的腸阻塞?

蘇勇柏醫生解釋,腸黏連(adhesions)是腹部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是人體自然修復反應的結果。手術過程中,腹膜受到損傷或發炎,可能導致纖維蛋白沉積,形成瘢痕組織,使腸袢彼此或與腹壁、手術部位相黏連。

這些黏連可能在數天到數年後造成腸道移動受限,導致腸道被牽拉、扭曲或固定在異常位置,進而引發機械性腸阻塞。

如何診斷腸塞?需要做哪些檢查?

臨床上,醫生會根據患者病歷、身體檢查及影像學檢查進行診斷。以下是常見的診斷方式:

  • 病史詢問與臨床表現
    • 醫生會詢問患者是否有腹痛、噁心、嘔吐、腹脹、排便排氣停止等症狀,以及是否有腹部手術史(尤其是剖腹手術),因為這些都是腸阻塞的重要線索。
  • 身體檢查
    • 醫生聽診腹部蠕動音(早期常聽到高音調、金屬聲;晚期則可能聽不到腸音),並觸診是否有腹部壓痛、反彈痛、腫塊或膨脹情形。
  • 腹部X光
    • 初步篩查腸塞的重要工具。典型影像檢查是否出現包括:腸袢擴張、液氣平面(air-fluid levels)、無氣通過直腸等,尤其適用於診斷機械性腸阻塞。
  •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大腸鋇劑灌腸造影(Barium Enema)
    • 目前診斷腸阻塞的首選影像檢查項目,能夠清楚顯示腸道阻塞的位置、嚴重程度、是否有腸道扭轉、缺血或穿孔等併發症,並有助於辨別機械性與功能性腸阻塞。
  • 血液檢查
    • 白血球計數、電解質、乳酸濃度等,有助於評估是否有感染、脫水或腸壞死等情形,但不具特異性 (Specificity)
透過腹部電腦斷層掃描能夠清楚顯示腸道阻塞的位置、嚴重程度等狀況。
右圖為腹部電腦掃描影像畫面。(參考圖片)

腸阻塞治療方法

腸阻塞的治療方式視病因、嚴重程度與患者全身狀況而定,主要可分為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

  • 禁食與腸胃減壓
    • 所有腸塞患者初步均需禁食,並以鼻胃管抽吸胃內容物減輕腹脹、減少嘔吐,避免胃液反流造成吸入性肺炎。
  • 靜脈輸液與電解質補充
    • 因腸道無法正常吸收水分與營養,患者常有脫水與電解質不平衡,需即時透過靜脈輸液補充體液與維持電解質穩定。
  • 藥物治療
    • 在某些功能性腸阻塞或輕微機械性阻塞中,可使用促進腸蠕動藥物(如neostigmine)或抗生素預防感染。
  • 手術治療
    • 若經過保守治療後無改善,或出現絞窄性腸阻塞(腸道血流受阻)、腸壞死、穿孔、嚴重腹膜炎等緊急情況,則需及時進行手術,解除阻塞並修補或切除壞死腸段。

結語:別輕忽身體警號,腸阻塞不是便秘那麼簡單!

許多人誤將腸塞(腸梗阻)當作便秘,而延誤了黃金治療時間。然而,腸塞是一種嚴重的消化道急症,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引發腸壞死、穿孔、敗血症等致命併發症。建議患者若出現持續性腹痛、無法排氣排便、頻繁嘔吐,並有腹部手術史,如有任何症狀不適,宜儘快求醫。


所有資訊只供參考,並非治療建議,醫專薈並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
醫專薈熱線:(852) 9699 1330
電郵:info@medicinone.com

立即查詢
立即查詢